锦城素秋,层林尽染,嘤鸣霜序,玉楮流芳。由国家图书馆(国家古籍保护中心)主办,四川省图书馆(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)承办的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系列讲座于10月22日走进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、“一带一路”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实验室。讲座特邀国家图书馆(国家古籍保护中心)办公室副主任、副研究馆员王沛主讲,四川省图书馆(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)古籍部副主任杜鹃、馆员师蒙丽出席。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黄毓芸以及近百名学生到现场参与交流。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米昊阳主持。
王沛老师首先对古籍的概念与定义进行了阐述,指出古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,其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、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。随后,她以《永乐大典》“湖”字册的发现与系统性保护为例,详细介绍了古籍保护的流程和方法,强调了科学保护、合理利用的重要性。
王沛老师谈到《乾隆御定石经》初拓本的发现与保护时,分享了这一珍贵文物背后的人情和情感,指出这段历史是一场生动的碑帖保护实例课,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古籍保护工作。
王沛老师还介绍了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的实施情况,该计划旨在通过普查、修复、数字化等手段,全面提升我国古籍保护水平,推动古籍资源的共享与利用。
在讲座尾声王沛老师也针对同学们的提问作了解答,米昊阳老师分享了在此次讲座中的感受和收获,并对整个活动进行了总结。讲座现场气氛热烈,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大家一致认为,古籍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,更是对未来的责任。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,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。
此次讲座不仅提高了公众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,也为古籍保护与传承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关注并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此类讲座,吸引更多学子关注古籍保护与传承,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(文:米昊阳)